2025年重庆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工学校有哪些?
2025年重庆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工学校有:重庆华阳技工学校、重庆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重庆市青山工业技工学校、重庆市万州高级技工学校、重庆市华为技工学校等技工学校。
一、2025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庆技工学校一览表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1 | 重庆华阳技工学校 | 金开大道201号附11号附近 |
2 | 重庆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双福大道9号 |
3 | 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 | 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三村2号 |
4 |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 | 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大路村 |
5 | 重庆市青山工业技工学校 |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街道青山北路99号 |
6 | 重庆市万州高级技工学校 | 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永佳路318号 |
7 | 重庆市华为技工学校 | 重庆市永川区昌州大道东段358号 |
二、2025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庆技工学校简介
1、重庆华阳技工学校
我校系经政府和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的一所集专业特长、就业为一体的全日制技工学校,是武警重庆市总队培训基地;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学校地处重庆市北部新区,交通方便,信息畅通,学校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
重庆华阳技工学校专业设置
有数控、汽摩、车工、钳工、电工、焊工、电子、计算机、烹调等实作室,学校严格管理,注重实训,毕业安置可靠,与重庆市著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长安集团、海尔(重庆)集团、银翔集团、创维集团、格力空调、嘉陵集团等企业),能充分保证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学校坚持与企业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市场急需实用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训,就业安置率达100%,稳定就业率达98%以上。
重庆华阳技工学校助学政策
学校严格遵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凡就读我校的所有学生,按国家规定,每生给予生活补贴,凡重庆市的农村特困户、城镇和农村低保户、三峡移民、返乡农民工及子女、复退役军人就读我校凭相关证件免收学费。
重庆华阳技工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以“树人、树德、树艺”的办学宗旨,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坚持“学好技术,才有出路”的指导思想,全力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2、重庆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学校交通方便、环境幽雅、设施完善。学校机构健全、精简、高效,设有8个科室:教务科、学保科、培训部、招生就业办公室、政工科、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科及校办公室。校团委与学生科及保卫科合署办公。学校党委于一九九八年经市委批准成立。
重庆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设置
学校是建设部试办的“212工程”试点学校,设有固体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旅游服务及酒店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与预算、汽车摩托车应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与机电一体化、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等专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与维修、办公自动化和文秘。
重庆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荣誉
2001年初,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校成为重庆市十四所重点技校之一;2002年初,该校又被评为重庆市先进技工学校;2003年1月,该校被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11月,该校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颁发的“2003年全国市政行业职工教育成果创新奖”;2004年1月,该校被重庆市建设工会评为“2003年度第二批建设系统先进职工之家”。3、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
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校简介
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挂重庆市机械电子技师学院牌子,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三村2号,始建于1978年,系国家办学,是重庆市经济委员会直属的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地处重庆市文化名区——沙坪坝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紧邻成渝高速公路,校园绿树成荫,文化氛围浓厚,学风纯正。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校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全校拥有专、兼职教师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兼任教师50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83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人,国家级名师和国家高技能人才2人,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教师13人,有23人在市级以上教育论文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2人是重庆市技工教育研究室各学科中心组成员。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校教学设施
学校教学、实习设备先进齐全。设有计算机中心、数控加工中心和钳工实习、机加工实习车间以及电工、电子、电力拖动、通讯、多媒体、数控模拟编程、单片机、PLC、EDA等30余个,能充分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日常管理。近年来,学校瞄准市场,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多用途、多渠道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坚持双向选择安置的原则,已建立起100多家稳定的就业安置基地。